參考答案
如何深挖洞廣積糧?
北京29屆奧運會的主題歌曲“油和米”(“YOU AND ME”)驚人巧合地指出了全球兩大難題:石油危機和糧食危機。古人云:“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毛澤東這一簡單的告誡,時刻警醒著世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全球糧食危機中,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更應該未雨綢繆,因為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和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和安全問題。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球饑餓人口超過8.6億。中國能不能確保國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這個戰略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正如糧食安全問題不是一頓飯的問題一樣。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上,長期以來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做法,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谷賤傷農”,而隨著近幾年農業生產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給農民的種植帶來了更到的種植壓力。再加上整個國際糧食問題引發的外來衍生力量,也必然加劇中國應該糧食問題的難度。而環境保護壓力也促使中國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當我們糧食有大量富余的時候,大量出口糧食也成為一種短期選擇;而有些地方更是大力提倡“糧食轉化”,盲目發展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業,甚至用糧食來加工各種燃料,生物能源需求走高引發的“車子”與“肚子”爭糧食;還有的地方實施錯誤的“種植業結構調整”政策,鼓勵少種糧,多種經濟作物。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對于中國而言,解決好糧食安全問題就是解決全球1/5的人口吃飯問題與生存問題,這不僅具有生存意義,更具有戰略意義: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中國在應對糧食完全問題上,以下一些對策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中國和中國農業必須優先選擇的對策:
第一,基于科學發展和可持需發展的理念,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的商品糧基地,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第二,把“自給自足”與“貿易自由化”相結合,發揮經濟杠桿作用,既要充分發揮中國的土地生產能力,提升中國種植能力,盡量通過國內糧食生產來滿足本國需要。同時,在全球化的今天,也需要按照比較利益的原則,根據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和國內自產價格的高低來隨時調整糧食自給率,適當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需求或者出口多余糧食以獲得經濟收入;第三,加大農業科研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結合農業產業化和集體農莊來提高糧食產業的效益重視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糧食庫存;第四,調整農業保護政策,建立糧食安全預警系統,以密切注意國際糧食市場動態及我國糧食安全狀況;第五,保護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第六,確保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要吸取“毒奶粉”、“毒米”、“毒油”的教訓,要強化糧食、飼料質量的檢測監管,要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以適應高科技時代對糧油品質的質量監管,確保糧油質量安全。
“糧食打進倉,莫忘災與荒”,立于天地間,我們就必須有天地“糧”心,走科學發展之路的中國人民必須先解決吃飯問題,才能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走得自信而豪邁。
加大力度毫不動搖地抓好糧食生產
當前國際糧食安全形勢警示我們,養活我國13億人口只能靠我們自己;如果糧食和農業出了問題,誰也幫不了我們;保障糧食安全必須立足國內,任何時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糧”;長期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我們一定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和部署,認真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農業的首要任務和農業部門的首要職責,圍繞制約糧食穩定發展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從政策、科技、投入、資源保障等多方面入手,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市場、調控、行政等多種方式推動糧食生產,構建支持促進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
第一,提升資源保障能力,構建耕地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要加快推進實施糧食戰略工程,鞏固糧食主產區,建設一批核心產區,開發一批后備產區,建設農墾等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加大對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加快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沃土工程等實施步伐,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努力促進糧食平衡增產、高產穩產,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率。
第二,提升物質裝備能力,構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實現低產田向中產田、中產田向高產田轉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第三,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的長效機制。加大農業科研投入,促進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能力。大力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全面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突出農技推廣的公益性地位。加強農業生產、科研、推廣的協作,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合力,力爭農業科技貢獻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
第四,提升抗御風險能力,構建抵御自然風險和規避市場風險的長效機制。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不斷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推進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制定完善應急預案,加強監測預警,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努力將重大病蟲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積極推進大宗農作物政策性保險試點,探索政府引導、農民投保、企業參與、合作保險、市場運作的新機制。
第五,提升政策支持能力,構建激勵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積極性的長效機制。繼續落實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促進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結構,重點向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傾斜。不斷強化農業補貼制度,繼續擴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增支綜合補貼。增加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對糧油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完善糧油大縣獎勵政策。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完善農業政策性貸款制度。
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我國農業現代生產要素大量引入,科技成果不斷應用,經營方式不斷創新,勞動力素質逐步提高,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的內在基礎不斷增強。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有各級農業部門和億萬農民的辛勤勞作,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長期主要立足國內生產,保障糧食基本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