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因素。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一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需要。要想在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就一定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的有力支撐,一定要改變我國人均勞動生產率低、附加值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物耗能耗高、生態環境代價高的現狀。必須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創造自主核心知識產權,創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產品的附加值、發展增值服務,鼓勵發展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必須在發展勞動密集產業的同時,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以知識和創新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實現由世界工廠向創造強國的跨越,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創新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節能環保水平,實現人均高生產率、高收益率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另一方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應對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需要。國際競爭從根本上說是科技的競爭,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當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不斷引發新的創新浪潮,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在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爭取主動權。我國人均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的供應嚴重不足,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對經濟發展構成日益嚴峻和緊迫的瓶頸約束。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企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推進教育改革與創新。鼓勵個性發展,貫徹因材施教,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創新思維和創造發明,著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尊重人,依靠人,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而宏大的人才基礎。
二、必須完善鼓勵和保障創新的法律體系,創造公平誠信、創新友好的市場環境。將鼓勵和保護創新列為重要立法原則之一,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以健全的法律體系激勵、規范、協調、保護創新創業行為。著力創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競爭環境,促使企業自覺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形成官產學研緊密結合、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創新生態,有效實現技術創新的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社會共創共享。
三、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尊重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與氛圍?萍紕撔掠罒o止境,倡導和樹立追求卓越、自主創新的勇氣和自信,鼓勵提出新的科學思想、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創造新的知識、知識的創造性應用和技術發明。鼓勵競爭,促進合作,寬容失敗。尊重和鼓勵好奇心、創造性。崇尚理性質疑,尊重學術自由,創造科學民主、和諧合作的創新環境和學術生態。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受傳統束縛,不受利益干擾,堅持嚴謹縝密的科學態度,任何研究工作都應接受實踐、同行、市場和歷史的檢驗。鼓勵知識、技術的傳播和轉化,鼓勵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努力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形成結構合理的創新隊伍。
四、必須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進一步形成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五、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面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關鍵技術是無法通過引進得到的。要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下決心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換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發展的難得機遇,把掌握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加強生物科技在農業、工業、人口和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加快發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資源。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加強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和后勁。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典型事例綜述(按時間順序):
1.“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正式竣工。2009年4月29日下午,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竣工典禮隆重舉行。坐落于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光源,是一臺高性能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在科學界和工業界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如果說醫院X光為人體骨骼和血管“拍照”,那么“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發出的超強X光將對微觀世界的認知帶來一場“成像革命”——它將利用比普通X光機亮上億倍、強百萬倍的同步輻射光對物質進行微觀“成像”,為許多前沿學科領域的研究提供一種最先進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2.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09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克強主持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首先向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徐光憲頒發獎勵證書,并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黨和國家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表明了我們黨、我們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工作,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鼓勵自主創新。
3.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我國3名航天員首次成功實施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科學實驗,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重大跨越。中國從此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我國航天員太空行走邁出的一小步,代表著我們在科技創新征程上邁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