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改革
2009年4月6日是一個標志性的時刻,孕育近3年的新醫改轉入施行階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是新醫改方案確定的五項重點改革內容之一,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屬于醫改的“大頭”,公立醫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關乎醫改成敗。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終端的公立醫院,集各種矛盾和問題于一身,成為醫改繞不開的“堡壘”。
據《2007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數據計算,我國有公立醫院1.6萬個,占全國醫院總數的82%,擁有床位占醫院床位總數的87%多。最近幾十年來,因為“以藥補醫”機制,形成了扭曲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機制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內在驅動,導致公立醫院公益性弱化,造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公立醫院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管辦組合弊端明顯。新醫改的關鍵在于管辦分開,作為目前的管理部門和公立醫院,屬于“父子”關系,管理部門辦公立醫院,同時還是醫院的管理者、監督者。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處于事業單位的行政化舊體制中,在運行上又處在商業化狀態。行政化與商業化的組合,扭曲了公立醫療機構的行為,致使它們一方面社會公益性淡化,另一方面又缺乏正常發展壯大的空間。
二、政府補償投入不到位。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是政府每年給予的投入很少,大部分開銷都需要醫院自籌。面對經費不足及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以藥養醫”成為公立醫院的不二選擇。一位醫生說,“外科醫生拿紅包,內科醫生靠開藥”幾乎成了公立醫院普遍存在的現象。公立醫院的改革,“以藥養醫”體制是第一個要攻克的堡壘。
三、醫院逐利慣性侵蝕公益性。由于財政撥款不足,大多數公立醫院徒有“公立”的外殼,爭相創收,有的甚至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每位醫生。創收的沖動使得公立醫院競相拉患者,展開無序競爭。有些醫院因為患者不足,對來就醫的病人開大處方,或是延長住院時間。而公立醫院間的無序競爭,加劇了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合理。處在金字塔塔尖的大醫院吃不了,眾多基層醫院卻吃不飽。大醫院不斷地圈地蓋樓,擴張規模,大小通吃,小醫院卻在苦苦掙扎,嗷嗷待哺。據了解,目前公立醫院幾乎無一例外,在經營中把追求利潤放在了首位,多年來已形成慣性。而逐利慣性和公益性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公立醫院改革能否消除逐利慣性,而充分體現公益性,是難點之一。
四、改革將使醫生積極性受到影響。醫生作為一個高風險、高強度的職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有著較高收入的群體。但是,目前我國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體現其技術含量和所承擔的風險。可以說,沒有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就不可能充分體現公益性。公立醫院改革,在醫院收入可能減少的前提下,既要調動醫生的積極性,又要體現公益性。
“公立醫院改革”的對策:
一、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公立醫院要堅持維護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原則,以病人為中心。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二、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藥、檢查和醫療行為。推進醫藥分開,積極探索多種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藥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藥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藥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同時采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
三、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準和貸款行為。
四、推動公立醫院改制。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社會力量辦醫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