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預測資料二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0-12-16 09:13:20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事件回放】
據11月16日報道,當一些國家還在唯“國內生產總值”(GDP)馬首是瞻的時候,英國政府卻將目光轉向了“國民幸福總值”(GNH)。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近日責令國家統計局設計一套全新的統計方案,詳細采集涉及個人幸福程度的數據。據了解,英國政府今后將把這些數據擺在制定和評估政策的中心位置。
對于習慣以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中國來說,英國政府在決策中引入“幸福指數”的做法似乎有些另類。但實際上,一個以百姓福祉為最高追求的國家,“幸福指數”理應成為GDP的有益補充。
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并非第一個注重國民“幸福指數”的國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時任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就創造性地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的概念,并據此展開了諸多改善民生的實踐,博得了當地民眾好評;今年4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阿馬蒂亞·森聯合24名頂尖經濟學家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呼吁各國政府不要過度依賴GDP等純經濟指標,建議在政策制定和評估過程中參考類似“幸福指數”的新標準;在英國之前,法國、加拿大等國政府已經開始往評估體系中引入反映民眾幸福程度的參數。
【提問角度】
幸福指數作為一個新名詞,你認為在我國當前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下,有何深層次的意義?
【答題框架】
1、與傳統的GDP核算體系相比,“幸福指數”從國民健康水準、社會福利狀況、經濟產出水平和生態環境狀況等多個維度對社會經濟運行狀況進行綜合考量,為政府部門體察民眾生存狀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但是,從實際操作層面來講,“幸福指數”主觀性較強,受地域差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較大,不如GDP那樣可以對國民經濟狀況進行精準的指標化和量化,因而難以自成體系。有鑒于此,“幸福指數”與傳統的GDP核算體系正好可以互為有益的補充。一方面,二者之間并不存在沖突性矛盾。各國政府努力提高GDP水平的終極目的,原本就是讓民眾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而如果民眾的“幸福指數”比較高,他們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反過來又會促進GDP的良性增長。另一方面,納入“幸福指數”作為新的參考和評價機制,可以檢驗民眾對政府公共政策和國民經濟運行現狀的滿意程度,進而對GDP乃至“GDP主義”存在的種種缺陷進行補充和修正。
2、有關部門在追求GDP高增長的同時,不妨考慮在適當的時機引入“幸福指數”的概念,結合我國國情制定科學的公眾幸福感評價標準,并以此作為制定和評估公共政策的有益參考。
3、中央明確倡導的科學發展觀, 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老百姓過上舒心暢意的生活,而“幸福指數”就是這種生活的直觀體現。生活有“幸福指數”,工作也有“幸福指數”,“農村人怕生病,城里人怕失業”,這是當前老百姓“幸福指數”提升的主要障礙。我們的各級政府領導人,在關心GDP、財政收入的同時,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就業、醫療、上學,以及社會的環保、治安,也是為官之本、為政之要。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