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答:(一)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是指研究者對待客觀事物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能歪曲事實,也不能主觀臆測;不能先有結論,再找資料加以印證。科學研究是尋求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活動,教育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及其客觀規律。 (二)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研究者不僅要將研究對象放在有組織的系統中進行考察,而且要運用系統的方法,從系統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分析研究對象與各系統、各要素的關系。科學研究的基本假定之一是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處于一個有組織的系統之中,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可能表現為一定的因果關系。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要求研究者密切結合我國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了實踐開展研究,通過實踐檢驗真理,基于實踐發展理論。實踐是理論的源泉,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原則要求研究者從研究的目標、內容到方法,都必須符合我國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具有教育意義,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育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除了上述基本原則外,教育科學研究還應該遵循倫理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有效性原則等一般原則。 2.我國的學校德育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履行道德義務,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逐步形成愛憎分明的政治態度和立場;思想教育,即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在上述三者中,道德品質是基礎。尤其是中小學德育,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質。但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承,不可有所偏廢。我們應使三者相互促進,以發揮它們在培養學生品德中的最佳整體功能。 3.(1)進一步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2)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的;(3)考慮課的進行步驟,確定課的結構,分配教學進程中各個步驟的時間;(4)考慮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具的準備和使用方法及板書設計;(5)寫出課時計劃。 4.學生特有的本質屬性表現在:(1)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第一,學生具有 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第二,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5.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舒爾茨的教育功能觀: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源泉,其作用是遠遠超過被看做實際價值的建筑物、設施、庫存物資等物力資本的。人力資源觀:有技能的人的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本收益大于物力資本投資的收益。 舒爾茨看到了人力資源的價值,并認為人的這種價值是可以培養的,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對教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起到很大作用。但他把人的價值單純放到人的技能上,忽視了人的思想同樣是重要的價值所在。這是20世紀50~60年代教育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論根源。 6.學習教育學的意義大致有兩點:第一,通過教育學的學習,可以使我們了解教育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點,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的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提高工作的自覺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對教育工作的興趣,提高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熱愛,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第二,我國教育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教育,批判地繼承教育學遺產,吸取當代外國的有益的教育經驗,闡明教育的普遍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特殊規律及其原則、內容、方法,用以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實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