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課程結構
課程是課堂教學、課外學習以及自學活動的內容綱要和目標體系,是教學和學生各種學習活動的總體規劃及進程。 第一節 教與學之間傳遞著干什么——課程內容的組成和類型 一、課程結構的要素與成分 (一)課程要素的演化 課程結構的要素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選擇的構成課程所必須的經驗因素。經驗主要是指學生需要掌握的間接經驗,經驗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須從前人經驗中吸取的因子。 一方面,課程要素的產生和演化受制于許多外在因素,即社會生產力、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社會歷史經驗發展的水平、受教育者發展的需要以及課程人員的思想觀點的影響;另一方面課程要互的演化與制約于課程自身發展的歷史,它使不同時代的課程要素既具有歷史性,又具有繼承性。 課程要素演化的規律,首先,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課程結構的要素純屬于間接經驗。后出現課程要素主要取自學生的直接經驗,現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以間接經驗為主、學生直接經驗為次的新型課程。 (二)我國現代課程的要素與成分 我國中國小課程包含認知經驗要素、道德經驗要素、審美經驗要素和健身經驗要素。 原因:一方面,在前人積累的社會經驗中,最有價值的經驗是關于真、善、美的經驗。另一方面,兒童個體的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生理需要健身經驗,心理需要真、善、美。即品德、才智、審美、體質幾個方面應具備的基本素養。 三個基本成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活動的方式。 二、課程的結構 課程結構批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問題。 (一)工具類、知識類、技藝類學科之間的關系。 工具類學科主要指語文、數學和外語。是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基礎 知識類學科主要指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生兩大類。是從人類社會文化遺產中精選出來的知識體系。 技藝類學科主要指體育、藝術類與技能類兩方面。它更多的是與學生的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的培養,興趣特長的發揮,以及畢業后所需基本勞動技能的養成聯系在一起的。 (二)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與社會活動之間的關系。 四個板塊: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與社會活動 必修課是指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 選修課指那些為了適應學生興趣愛好和勞動就業的需要而開設的,可供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選擇修習的課程。 活動課主要是指興趣小組、班團活動、課外輔導等。 社會活動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同時為了培養學生活動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門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課程的基本類型 課程的類型:指課程設計的不同種類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設計思想產生的。 (一)學科課程 分科課程,它是根據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一定年齡階段學生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 學科課程的優點是重視每門科學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缺點是不重視相互聯系,造成和加深了學科的分離,不利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更多地關心學習結果,獲得現成知識,不關心學習過程、學習方法,不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發展,不重視或忽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相關課程:(聯絡課程)由具有科際聯系的各學科組成的課程 融合課程:(合科課程)由若干相關學科組成成的新學科(生物學) 廣域課程:(綜合課程)合數門相鄰學科內容而形成綜合性課程。 (二)活動課程 相對于系統的學科知識而言,側重于學生直接經驗的一種課程形式。 活動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兒童的興趣和動機,以兒童的某些基本動機作為教學組織的中心,以代替學科作為課程的基礎。按學習者的動機分為四類:社會動機、建設動機、探索動機、表演動機。 活動課程重視課程要適合兒童的興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組織,重視在活動中進行教學和教育,把教學從教的外在重心轉移到學的內在重心上來,在促進兒童積極學習方面是十分可取的。 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二者不斷趨于融合已成為一個趨勢。 (三)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1、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概念 顯性課程:指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各門學科,以及有目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 隱性課程: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學生的非公開性的教育影響。 兩者關系:遞進關系、轉換關系、互補關系 2、隱性課程的結構與功能 三層結構:物質—空間類、組織—制度類、文化—心理類 隱性課程的特點:替在性、非預期性、多樣性 隱性課程的功能:陶冶、育美、益智、健體 3、隱性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設計應校內校外結合,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具有正向和負向功能 注意: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明確隱性課程的目標、發揮教師在實施隱性課程中的作用、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克服隱性課程中的消極因素 四、中小學課程內容的組成部分 決定因素: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對中小學生成長的客觀要求;中小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科學文化發展的趨勢 組成: (一)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的基礎知識以及某些相應的直接經驗 三類知識中,每一類都以理論知識為主導,由一系列理論基礎知識與必要的實用基礎知識所組成。 理論基礎知識,是反映自然、社會和人的發展規律的基礎知識。 (1)基本事實(2)基本概念(3)規則、規律和原理(4)有關活動方法和知識(5)有關社會關系的準則和評價知識 (二)關于某些活動方式的經驗 技能分:智力技能,是運用知識和經驗去完成某些智力活動的方式,是對事物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的技能。操作技能是運用知識和經驗去完成某種機體運動或操作某種對象的活動方式。 (三)關于提高能力的經驗 七種能力: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一定水平的智力;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辨別是非及美丑的善惡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力 特點:它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主要任務;它與實際活動有密切聯系;按照不同的活動方式,提供不同的心理訓練材料。 (四)關于對待世界與活動的態度,即培養情感—意志方面的學習內容 特別是對待國家與集體、學習與工作的情感—評價態度 在非智力的心理因素中,情感、意志的發展又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情感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一個對學習與工作、對國家與集體缺乏情感的學生,不可能以頑強的意志力去克服學習、工作、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困難,因而不能積極地得到發展,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社會主義公民。 五、國內外課程改革的趨勢 (一)課程現代化的基本特點 1、重視課程內容的理論化、綜合化2、強調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3、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個性 4、重視個別差異5、加強課程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系,實施綜合技術教育6、重視課程的文化內涵,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加強對國際化的了解與交流 (二)我國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1、以學生的全面主動發展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價值取向 基礎教育是為人的一生打下好基礎的重要階段,應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基礎上實現個體的最優化發展,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自覺能動性和開拓創造性,不僅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而且要學生創造,學會做人,并為接受終身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2、課程設計與編制結構化課程結構化,首先是學校課程設置的整體結構;其次是學科知識結構 3、課程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和綜合化 4、課程內容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四川高中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資料:5.2 |
|
閱讀下一篇:四川高中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資料:6.4 |
|
|
報考直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