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教室行為的形成——課堂管理
課堂管理:是教師在課堂上用以維持學生合宜行為的措施,是教學活動最基本、最綜合的一項技術。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學生群體和個體的學習行為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調節者和良好學生條件的提供者。 一、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了解學生的需要 (二)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三)實施有效的教學措施,促進最佳學習。 (四)建立教室常規 二、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 (一)學校領導的管理方式 (二)學生的定型期望 (三)班集體的特點 (四)教師的行為方式 :強制性的因素、親和性因素、操作性因素 三、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班集體的情緒狀態。,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內容世界。 (一)良好課堂氣氛的標準 防衛型氣氛:恐懼與不信任、控制與服從、策略與操作 支持型氣氛:自信與信賴、寬容與主動、自發型與多樣化 創造良好的教室氣氛的教師行為:接納感受、贊賞或鼓勵、接納意見、善于發問。 威塞爾的課堂氣氛指標:支持學生的言語、教授或澄清言語、解決或提出問題的言語、中性言語、指導或勸告的言語、指責或反對的言語、教師自我支持的言語。 (二)“中性力量”的處理 三類力量:積極力量、中性力量、消極力量 中性力量表現:不聽課,但靜坐在座位上的學生;張開雙眼出神地望別處;既不吸引別人也不使其它人分心的亂涂亂畫;兩個學生小心翼翼地交換意見;在桌上睡覺但鼾聲。 處理:接受學生的現實,讓其他學生照常進行學習。教師誘導,轉化為積極狀態。 |
熱門資料下載: |
教師資格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四川高中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資料:5.1 |
|
閱讀下一篇:四川高中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資料:6.5 |
|
|
報考直通車 |